广东开展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和“三品一标一名牌”专项整治
今天(9月29日)上午,广东省农业厅在广州召开全省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和“三品一标一名牌”专项整治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开展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市场准入和“三品一标一名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名牌农产品)专项整治工作。省农业厅谢悦新厅长、程萍副厅长、余俭娥巡视员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指出,农产品标识是农产品的“身份证”和“通行证”,实施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和市场准入的关键环节,是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广东省大力推进农产品标识管理和市场准入工作,先后在广州、深圳、湛江、惠州、汕头、东莞和肇庆等地开展标识管理试点,各地也选择了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农贸市场进行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全省建立了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80多个,创建了农业名牌产品499个,无公害农产品1808个,有效期内绿色食品562个,有机农产品498个。
会议决定在全省开展推进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和“三品一标一名牌”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推进《广东省农产品标识管理规定》和市场准入制度的落实,强化对“三品一标一名牌”农产品的监管。推进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的工作目标是,力争到2011年底,全省农业龙头企业生产销售的农产品和“三品一标一名牌”农产品100%附加标识和实施市场准入;到2012年6月底全省地级以上市的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大规模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生产和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全部附加标识和实施市场准入;到2012年12月底前,全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批发市场、超市、农产品销售店和农贸市场销售的大米、猪肉、蔬菜、水果产品附加标识和实施市场准入;建制镇以上的批发市场、超市、农产品销售店和农贸市场的主要农产品基本附加标识和实施市场准入。开展“三品一标一名牌”专项整治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强化质量监督、标准执行、标志使用管理,确保“三品一标一名牌”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100%,“三品一标一名牌”农产品的技术规范、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制度以及与其对应的生产管理记录档案执行率达到100%,“三品一标一名牌”标志使用100%规范,严格查处整顿违规使用“三品一标一名牌”标志的企业,严厉打击假冒套用“三品一标一名牌”标志的违法行为。
会议要求,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要抓好“四个突出”和“三个强化”,不断扩大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的覆盖面,切实维护“三品一标一名牌”的质量信誉。“四个突出”:一是突出重点对象,以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县级以上农产品集贸市场等作为重点场所,以粮食、生猪、蔬菜、家禽、蛋奶、水果等作为重点产品,以生产、销售量较大的农产品生产企业、“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名牌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化生产经营基地、大户等作为重点单位,从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大宗特色农产品主产县入手,建立和完善标识管理的各项配套制度和措施,确保标识管理落实到位。二是突出产地准出。引导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生产基地主动开展标识管理,详细记录农产品收获、屠宰的日期和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情况,规范标识。三是突出试点示范。省将选择2-3个地级以上市进行农产品标识管理和市场准入试点,各地级以上市也要选择2-3个县进行试点,各县选择3-5个食用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镇开展试点。四是突出宣传培训。“三个强化”:一是强化监督检查。对生产、销售“三品一标一名牌”农产品的基地和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监督检查,对发现违规问题坚决予以查处整顿,督促整改。二是强化认证管理,做到认证管理“事前有制度、事中有记录、事后有文档,证后有监管”。三是强化产品检测。对全省范围内“三品一标一名牌”农产品进行一次质量安全抽检,依法处理不合格产品及生产企业,确保我省“三品一标一名牌”农产品质量安全。
省农业厅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整治,专门成立了两个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了《广东省农业厅推进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和市场准入实施方案》和《广东省农业厅开展“三品一标一名牌”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各地级以上市也将参照省的实施方案,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实施方案,由一把手亲自抓。省农业厅还将组织督导组,分阶段对全省各地进行督导,并适时通报各地工作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