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彩论坛排名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博彩论坛排名 > 要闻动态 > 时政要闻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以城乡融合重塑乡村活力

时间:2021-04-22 14:35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分享到:

  乡村振兴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在这五大振兴当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产业和人才的振兴。

  乡村产业振兴有哪些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提出,发展乡村产业最重要的是先将农业这一乡村的核心产业做好,同时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推进乡村振兴同时离不开城乡间的双向互动,以城乡融合重塑乡村活力,从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产业振兴要以农业为基础

  南方日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只有产业兴旺了,乡村振兴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在您看来,乡村的产业该如何振兴?

  魏后凯:发展乡村产业最重要的是先将农业这一乡村的核心产业做好,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之一。未来无论农村的产业融合、产业的多样性如何衍生,一定是以农业农村为基础;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条,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乡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留给农民,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跟农业农村没关系或者关系不大的非农产业应该向城市集中。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南方日报: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合适路径,您有哪些建议?

  魏后凯: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底线,国家安全的基础,由于我国耕地的数量有限,我们应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再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则要构建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这与要素集聚、服务业发达的城市是不一样的。探索乡村振兴的合适路径,要因地制宜对乡村产业发展做好规划,立足当地独特优势、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以及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因村施策,突出特色,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南方日报:目前小农户经营土地规模过小,细碎化程度高,成为阻碍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突出问题之一。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有哪些建议?

  魏后凯:中国是“大国小农”,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以国际上的两公顷作为小规模经营标准,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95%以上都是小规模生产经营。小规模生产经营是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形态,虽然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未来会形成新的主体形态,但这种小农生产、小规模经营将会长期存在,关键是如何有效地把小农生产跟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起来。

  如何把小农生产、小规模经营引入到现代农业体系中来?一方面要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要通过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来促进服务的规模化,从而实现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就是通过服务外包实现服务的规模化。比如,在耕地、收割、插秧等方面,通过专业化的公司来进行。

  南方日报: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如何吸引社会资本等各界力量参与到乡村产业的发展中来,带动新技术、新理念和优秀人才进入农村?

  魏后凯:乡村振兴并不意味着乡村人口比重的提高。城镇化是现代化的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会持续向城镇迁移,因此,未来农村的人口比重会不断下降。根据我们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到2035年,城镇人口的比重将达到72%左右,到2050年,城镇人口的比重有可能接近80%。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中青年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现有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科学素养,不能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需要采取多元化、多管齐下的方式来解决农村的人才问题,包括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等。

  同时,我们要鼓励回乡创业、创新,还要鼓励城市的工作人员到乡下进行交流轮岗。另一方面,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减免税收,提供上升通道等。对于乡村振兴人才,我们要坚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

  南方日报:乡村的产业振兴也离不开城市的带动和支持,而城乡二元结构则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如何破除造成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机制障碍?

  魏后凯: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保障,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并采取了系列措施。城乡融合强调的是城乡双向的融合互动,城乡要素、产业、生态等均要实现融合互动,融合发展最终的结果是要实现城乡一体化。

  首先,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于将阻隔城乡之间的“墙”拆掉,要大力推进城乡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包括城乡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要加快推进城市资本下乡,构筑一种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环境与机制,实现城市和乡村的有益互补。

  其次,城乡不平衡最突出的表现是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平衡,因此,要加快推进城乡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养老等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人们能够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等值化的生活质量。

  南方日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设立了5年的过渡期,在脱贫攻坚阶段,全国各地都发展了很多的扶贫产业,以广东为例,从2016年到2020年培育了3.6万个特色产业项目引领“稳脱贫”。5年过渡期,我们该如何去巩固这些乡村产业成果?

  魏后凯:产业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目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高脱贫质量,增强脱贫的可持续性,需要国家的政策持续进行引领。

  扶贫产业应该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5年过渡期内我们一定要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经营扶贫产业,向有利于建立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方向发展。

  中央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力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大幅度增长。“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5305亿元,占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的一半以上。各级地方财政投入的扶贫资金规模更大,估计总量达到数万亿元之巨,这些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在全国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扶贫资产,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

  因此,我们同时要注意到,在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后,需要把重点由现行的扶贫资金管理逐步转移到扶贫资产管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