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彩论坛排名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博彩论坛排名 > 要闻动态 > 时政要闻

广东奋力书写精彩“三农答卷”

时间:2020-12-25 14:18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分享到:

迎接大考“压舱石”更牢,决胜小康“助推器”更稳

  2020年,广东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风险挑战,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持续稳定向好,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争取了战略主动。

  可以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三农”“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农业农村经济好于预期,前三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54.97亿元,增加值3357.31亿元,均同比增长3.1%,第一产业投资增长69.5%;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早稻生产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实现“三增”;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省内现行标准下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和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协助桂川黔滇4省(区)14个市(州)93个贫困县摘帽、5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

  动力更足

  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蹚出新路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作为享誉中外的岭南佳果,荔枝在广东种植历史悠久,全省种植面积超过400万亩。

  然而,今年4月下旬以来,广东荔枝陆续上市,既要抓防疫,又要抓生产、保增收,这给广东农业农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面对挑战,广东立足全省高度,高位统筹,整体布局,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推动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应对疫情影响,广东提早布局,充分利用各类网络销售平台,组织开展网上菠萝节、荔枝产品创新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积极营造岭南佳果消费氛围,切实解决增长滞销问题。

  广东荔枝产业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荔枝产品销售克服大年丰产和疫情影响逆势上扬,全省2020年荔枝种植(鲜果)总产值达180亿元以上。

  广东荔枝产业“小切口”推动农业产业“大变化”。不仅仅是荔枝,广东创新推动产销衔接,拓展“12221”市场体系建设,运用广东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推广直播带货模式,推动菠萝等具有广东特色的农产品销售价值提升。

  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水果(含果用瓜)产值784.58亿元,同比增长7.4%,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14.1%,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1个百分点。

  平台和载体的建设也引领着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据统计,广东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增至14个、161个,实现主要农业县全覆盖,成为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

  全省建成116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322个省级专业村、200个专业镇,创建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区域性渔业全产业链产业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以数字农业农村为代表的新业态发展如火如荼。疫情初期,广东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建立了广东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在短时间内推动了一批传统农业企业走进数字经济,目前共有超过2300家企业、采购商进驻,累计推动对接销售农产品超30亿元。

  “徐闻菠萝”“广东荔枝”“梅州柚”“翁源兰花”“遂溪火龙果”“德庆贡柑”“阳西程村蚝”等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在“12221”市场营销行动中,线上线下相结合,取得良好开局。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54.97亿元,增加值3357.31亿元,均同比增长3.1%;农业投资实现强势增长,投资3568.2亿元启动763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9.5%;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逆势增长9.5%……

  广东正走出一条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面子”更美

  广东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农业变强的同时,广东的农村变得越来越美。

  走进韶关市翁源县坝仔镇金星村,采用统一坡屋顶、外立面和窗花的黑瓦白墙民居、干净整洁的小道、随处可见的绿植,共同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画卷。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金星村村民活动广场利用“三清三拆”整治后的空地,以“三清三拆”后保留的建材物件为原料,进行二次设计,运用创新手法留住乡愁——破旧鼓风车被改造成“长颈鹿”,废弃的铁锅喷涂成了蘑菇和甲壳虫等图案,旧电视机、旧时钟、旧相机摆放在“时光”长廊上,入口处的老木门上写入时光乡愁寄语,外围用瓦片、锈板包围,在材料上“新旧结合”,组成一个时光“过道”,成为游客旅游的打卡必经点。

  在广东,像金星村这样的美丽乡村“打卡点”越来越多,广州从化、珠海斗门、汕尾陆河、云浮新兴、梅州蕉岭等16个县(区)全域生态化、景区化已经形成,成为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的热门之地。

  省定贫困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薄弱环节。为此,广东以2277个省定贫困村为突破口,从最基础最薄弱的短板补起,推动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实现贫困村由“后队”变“前队”。

  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桥陈村就是其中之一,过去因为偏僻落后而无人问津,甚至一度荒废了百亩良田。

  如今,荒地变成了良田,破败的村貌换了新颜:规整的道路上,绿树成荫,湿地公园不时有白鹭飞过,一派秀美水乡风光。集观光游乐、鲜果采摘、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田园生态旅游已初具规模……

  与桥陈村一样,当前,全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变得越来越美——行政村村庄规划、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率达100%,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99%以上,20户以上自然村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覆盖率分别达到99.7%和93.1%。

  珠三角是观察广东的重要窗口,广东要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的美丽乡村,省定贫困村要变美,珠三角城市更需带好头,做好示范。

  广东提出在珠三角各市以田间窝棚整治为切入点,统筹推进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园区、美丽河湖、美丽廊道为主要内容的“五大美丽”专项行动。

  一年多以来,通过专项行动,珠三角地区全部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广州市的增江、蕉门河、海珠湿地等被水利部评为全国“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典范,从化区以流溪河为轴,精心建设450公里“春花、夏果、秋色、冬泉”水陆生态画廊;佛山市打造“百里芳华”美丽乡村示范带,引领沿线100余个村庄加速蝶变;肇庆市打造粤桂边界省际廊道示范带,推进各类乡村建设项目215个。

  一系列具有广东特点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之下,广东的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全省农村实现了全域干净整洁,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村成为乡村旅游热门之地,珠三角农村“五大美丽”专项行动卓有成效,“一十百千”示范创建引领全省美丽乡村建设。

  可以说,广东农村初步实现由“局部干净卫生”向“全域干净整洁”、由“美丽乡村试点”向“连片精品线路”转变。

  “里子”更厚

  农民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明显改善

  农村美起来,农民还要富起来。

  为了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广东多点发力,各级博彩论坛排名 门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牵头成立农村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坚持实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抓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创新家禽水产品蔬菜瓜果临时收储补贴政策,全力畅通农资、农产品运输流通,推进野生动物养殖转产转业;举办消费扶贫、网红带货等活动,全力保障农产品保供促销……今年以来,全省博彩论坛排名 门想方设法降低疫情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助农增收。

  尤其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贫困户的增收致富牵动万人心,广东全力以赴。

  李果清是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绿水村村民,也在2016年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4年多来,在广州交投集团对口帮扶下,他种了20多亩茶叶,一年养殖四五批五黑鸡,家庭收入超10万元,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广东全面增强产业扶贫带贫能力,据统计,全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3万个,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9877名,带动贫困户62.8万人,年人均产业增收2476元。

  产业扶贫之外,就业扶贫也是全省贫困户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施“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三大工程,广东建成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1103个,开发公益性岗位1.78万个,帮助全省41万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其中就地就近就业22.9万人,人均就业增收1.8万元。

  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2277个相对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33.5万元,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147元,省内现行标准下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和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

  把产业发展落到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这是我省建设产业园的“落脚点”。

  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农带农富农成效显著,据统计,2019年底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00个省级产业园主导产业总产值1305.8亿元。吸引返乡创业人员数2.55万人,辐射带动农民就业人员数123万人,园内农民收入水平高于当地全县平均水平24.6%,累计联结带动贫困户7.18万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8518.91元。

  广东“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也激发了基层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活力,全省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和数量有望实现“双提高”。通过经营主体带动,参加项目农民人均年收入比未参加项目的农户平均年收入高数千元。

  与此同时,广东加快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谋划实施高素质精勤农民培育工程,持续推进“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和“南粤家政”三大民生工程,打造就业粤字号金字招牌。在强化农民就业服务上积极探索,高质量推进创新创业,培育孵化“双创”主体,优化“双创”政策环境,推动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增收,完善产业融合机制促进经营增收,推进“三变”改革促进财产增收。

  在这些措施的带动下,农民生活明显改善。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41元,增长5.7%,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个百分点。

  首次全面数字化

  实现“一揽子”目标

  广东农博会在持续创新中实现涅槃

  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已经走过15年征程。15年的探索实践,农博会已经成为连接“三农”,展示广东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农产品流通贸易,打造品牌,助力优质农产品“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寻路何方?面临新变化,如何为传统农博会蹚出一条新路子?从第九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开始,一些新元素已经在布局。

  创新永不止步。广东现代农业(线上)博览会暨2020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农产品采购商峰会于12月25日开幕,主办方在展会内容和形式上持续推出诸多创新举措,再次实现多项“突破”。

  本次大会首次实现全面数字化,创新举办形式,全面移至线上,实现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有史以来的首次整体数字化升级改造,充分发挥广东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作用,打造线上版永不落幕的现代农业博览会(优农云展)。

  大会将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提升农业品牌影响力,推动农业贸易合作,实现“粤字号”农产品品牌推广、产销对接、合作洽谈、活动直播、全媒体宣传等“一揽子”目标。

  一场接一场的直播带货,是今年农博会的最大亮点。本届博览会期间,主办方邀请了地方推介官、正能量网红代表、村播达人、农业企业等,共同开展贯穿全程的短视频代言、直播带货推介等系列活动,并整合拼多多、阿里、京东、快手、抖音、B站等互联网平台资源进行全网全覆盖的广泛推介传播,全力打响广东农产品区域品牌。

  举办线上线下高峰论坛,探讨“粤字号”品牌农产品营销模式的数字化升级换代。本届博览会开幕当日,主办方同期举办2020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农产品采购商高峰论坛,围绕“农业贸易 数字赋能”展开观点交锋、智慧碰撞,共同探讨在双循环背景下,“粤字号”农产品营销模式数字化升级换代的实操方案,构建广东农产品贸易发展新格局的有效路径。

  发布《2020年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营销案例》白皮书。详解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营销案例,归纳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产品营销“广东模式”。

  首次开启“云对接”模式。本届农博会线上功能有着突出的特色——面向全球采购商和参展商进行“云展示”,形成供采双方对接信息,进行在线对接日程管理,实现“云对接”。通过在线视频通话以及点赞、收藏和留言等形式,实现“云洽谈”,还可以通过联系方式促成线上订单,实现“云交易”。

  十届农博会尽显广东现代农业芳华


时间地点特点或主题
第一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2006年顺德陈村通过农博会平台展现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
第二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2008年顺德陈村省政府名义主办,突出“新”特色,推介与招商结合,展销扩展至国内各省份
第三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2010年顺德陈村农业部和省政府联合主办,新增粤台农业合作成果展、涉农科研院校成果展,开辟台湾及对口扶持地区新疆喀什优质水果展区
第四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2012年广州市以“产业兴农、科技强农、品牌立农、创新富农”为主题
第五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2014年广州市以“品牌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
第六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2015年广州市全面展现“互联网+广东现代农业”成果
第七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2016年广州市围绕“创新让生活更幸福”主题,全方位展示和推介我省在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最新创新成果,以体现创新引领幸福生活的发展理念
第八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2017年广州市“粤品牌,越健康!”品牌成为本届农博会畅想主题
第九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2018年广州市主题“粤字品牌·美好生活新坐标”,首设立“采购商馆”,首设“粤菜师傅馆”
第十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暨2019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农产品采购商峰会2019年广州市围绕“湾区品质、开放共享”,打造符合“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市场化”要求的高品质农业盛会,促进广东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