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彩论坛排名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博彩论坛排名 > 要闻动态 > 时政要闻

烈日下不打伞,不戴帽,还唱歌!罗锡文院士光脚走进田里当“网红”!

时间:2020-07-10 09:07 来源: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经济台
【字体: 分享到:

1.jpg

  7月6日,由广东省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日报主办的科普大讲坛《“智慧农业”助力全面小康》大型访谈类科普直播节目在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举行。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罗锡文院士及团队成员胡炼教授、周志艳教授、曾山副研究员、王在满副研究员和张智刚副教授等亲自讲解。

2.jpg

  烈日炎炎,75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挽起裤脚,下到地里,讲解水稻播种怎样解决“苗难齐,草难除”?什么是旱直播、水直播?罗院士手指方向,一片稻田,绿油油的,整齐划一,长势良好。一个“铁牛”,从机库出来,平稳地走在路上,让人惊奇的是上面没人,自己会转弯,会伸开一双长臂,自动喷洒,笔直地在田里走,误差不超过2.5厘米。

3.jpg

  在田地里,这些颇具网红范的农机装备,自动进行耕、种、管、收田间作业,全程无人,极大地提高生产效能,这就是“无人农场”生产方式。“无人农场”是“智慧农业”中尖端科技的集中体现。“无人农场”是在人工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远程控制和自动化操作,完成农场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

4.jpg

  胡炼教授讲述了无人农场技术原理:无人农场主要依托三大技术支持:生物技术、智能农机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主要为无人农场生产提供适应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栽培模式;智能农机主要为无人农场生产提供智能感知、智能导航、智能作业(精准作业)和智能管理;信息技术主要为无人农场生产的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农机导航与自动作业,农机远程运维管理提供支持。

5.jpg

  胡炼教授说:“从农场层面看,无人农场在绘制地图时,信息的采集及定位可以达到厘米级,包括机库、农田、障碍物等绘制,实现农机行走路径设计最优化;从无人作业上,农机能实现无人化、智能化、避障操作;从农田管理看,无人化能实现在平台上处理作业,包括各类管理作业和紧急处理情况,农户不出家门,就可完成农田作业。”
  罗锡文院士真太贴心了,他特别制作一张纸板,用五句话介绍“无人农场”:第一,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即覆盖农作物生产中的耕整、种植、田间管理(水、肥、药)和收获的各个环节;第二,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即农机自动从机库转移到田间,完成田间作业后自动回到机库;第三,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即在农机转移和作业过程中能实现自动避障,遇到异常情况能自动停车,以确保安全;第四,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即对作物生产过程中的长势和病虫草害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第五,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即根据作物的长势和病虫草害情况及时作出决策并自动进行精准作业,包括精准灌溉、精准施肥和精准施药等。
  据悉,针对水稻栽培轻简高效的需求和人工撒播存在的问题,罗锡文院士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同步开沟起垄穴播、施肥穴播和喷药/膜穴播的“三同步”水稻机械化精量穴直播技术。

6.jpg

  曾山副研究员说:“三同步的意思是在田面开出播种沟和蓄水沟的同时,用穴播方式将水稻芽种播在播种沟中,成行成穴有序生长,根系生长发达,并减少了倒伏,可节水30%以上,同步施肥水稻可节肥15%以上;可在播种时同步喷施除草剂。与插秧相比省去了育秧、运秧和插秧等环节,节本增效显著。”

7.jpg

  无人播种机主要由无人驾驶定位控制系统、行走动力和播种装置三大部分组成,包括水田轻型行走动力、开沟起垄装置、排种器、仿形机构和悬挂提升机构等。王在满副研究员说:“在田块比较规整的情况下,一台机器每天可以完成播种面积80-100亩,一般人工插秧一人每天插秧0.5-1亩,效率是人工插秧的近百倍。”
  无人喷雾机通过北斗导航设置行动线路,实现喷雾工作。机器下田按照设置指令移动,自动转弯调头并且喷雾不留死角,漏喷还会补上,保证万无一失。当遇到下雨天时,机器的信号不受影响,仍然能保持精准的定位。

8.jpg

  无人农场仅仅依靠地面机械是不够的,还需要应用到农用航空技术,能够实现大面积快速监控,并收集相关信息,包括农作物长势检测以及病虫害的发生。除这些以外,无人农场还有很多专业智能设备。

9.jpg

  罗锡文院士团队从2004年就开始进行长期科研攻关,实现了多个技术创新,他们希望为我国的智慧农业提供一种样板,一个实现方式。“中国人在高端农业领域要有自己的发言权。”在罗锡文院士的构想里,无人农场“在5年内可以逐步推广,10年后可以加快推广,这是基本路径”。无人农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让人充满遐想。
  整整一下午,尽管太阳猛烈,但75岁高龄的罗锡文院士不打伞,不戴帽,精神抖擞。临直播节目结束,他高兴地唱起了《九月九的酒》。眼前的稻田,5月9日播种,到农历九月九,整好收割,他邀请大家到时来品尝丰收的味道。

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