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接力 填满“菜篮子”
疫情期间,广东如何保障生鲜食品供应?
深圳一家商场内,生鲜蔬菜供应充足。受访者供图
凌晨2点,广州市从化区宝溪村农民合作社内,林铁光和工人把新鲜采摘的蔬菜打包好,连夜送往定点农贸市场。大约4点,林铁光回到从化,准备下一个单位的供应。这样紧张而忙碌的生活,365天从不间断。
凌晨5点,加工并包装好的蔬菜陆续抵达深圳山姆云仓。疫情期间,蔬菜加工厂的工人有时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每天凌晨3点就开始向分布在20个城市的门店运送蔬菜,高峰期每2-3个小时就补一车货。
上午8点,饿了么骑手郑昊准时到达广州信息港的站点。测体温、戴口罩、消毒双手,这是送货前必须的防护措施。在全省各地的大街小巷,无数和他一样的骑手穿行其中,及时把新鲜肉菜送到市民家里。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赛。从生产基地到批发市场,从零售商超到外卖平台,供应链每个环节上的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只为把生鲜肉菜尽快送到市民家里。疫情之下,他们无惧风险与压力,只为了让更多人的生活更便捷、更安全。
三天鲜畜牧养殖场的工人正在分拣鸡蛋。
田间地头
鸡蛋在仓库“过不了夜”
清晨,天微微亮。洗澡、更衣、喷雾消毒,经过这三道程序后,许杰走进鸡舍检查中控设备。温度合适、湿度合适、通风正常、饲料正常……确认一项项指标均无问题,再将鸡舍清理干净后,启动传送带,鸡蛋便顺利出舍。
1个小时的功夫,许杰完成了鸡舍的工作,又经过喷雾消毒、戴帽、戴鞋套、穿白大褂等步骤,走进了在一墙之隔的蛋仓。
在这里,一颗颗鸡蛋正以每秒3米的速度在传送带上行进,通过手动初筛、扫描检测、机器分拣,最终被准确运送到不同“跑道”上进行人工装箱。不到5分钟,一个鸡蛋就完成了挑拣包装全过程。
“疫情期间,许多外地生产商受到物流和安全因素影响,不能及时为广州本地市场提供供应,需要全力保证本地生产。”作为广州从化三天鲜畜牧养殖场场长的许杰,这个春节没休息过一天,员工也一样。
40个工人、60万只鸡、日产50万个鸡蛋,这是三天鲜畜牧养殖场的最大体量,在这段时间马力全开。
连日来,鸡蛋甚至在仓库过不了夜。上午拣蛋、下午出库,工人们加班加点、错峰用餐,把一个个鸡蛋顺利装箱。
下午两点刚过,负责运输拉货的车辆就陆续进入场内。“4号28箱、5号30箱……”装箱后的鸡蛋将随车配送至永辉、沃尔玛、钱大妈、华润万家等广州市内商超,然后抵达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在20公里之外,从化宝溪村农民合作社社长林铁光忙完了一天的农活,正准备第二天的蔬菜供应。在宝溪村农民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青瓜、豆角、荷兰豆等蔬菜已经成熟,挂满了枝干。林铁光安排工人把新鲜的蔬菜采摘下来,打包好。
宝溪村农民合作社坐落在广州北部,拥有耕地1000亩,却有着高峰期每天两万斤蔬菜的“吞吐量”,守护着广州中心城区“菜篮子”的安全稳定。合作社除了直供芳村西塱市场外,还给广州大学城多家大学供应蔬菜,部分优质蔬果也供给香港,为大湾区“菜篮子”服务。
“过年期间我们是隔天开业,年初五后就全面恢复了。”林铁光说,“目前人员上岗不足,日产只有6000—8000斤供到芳村,市场需求也不如此前活跃。”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宝溪村农民合作社依旧在做好春耕备耕的工作。“这个节点是育苗的关键时期,我们已经育了菜心、油麦菜和生菜,等菜苗长出叶子就可以插到田里。”预计4月中旬第一批春耕的蔬菜可以收获,5月份可以收成瓜果。“那时餐饮的需求应该会大增,春耕和‘菜篮子’供应的节点又衔接上了。”他说。
过年期间,广东菜市场蔬菜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市场流通
周转仓库1天变加工厂
每天零时到24时,都是山姆门店的收货时间。从生产基地采摘的新鲜蔬菜,被运送到供应商的工厂加工,运往各门店。凌晨5时,陆续抵达山姆云仓,准备上线山姆APP开售。从年三十到初二,山姆鲜食团队一直紧密监测着疫情发展、各地物流管控要求和山姆的销售情况。而早在1月20日左右,高级采购经理秦晖就评估物流配送会有风险。“根据我们的经验,疫情会大幅冲击餐饮,零售则会承接这部分市场需求。”
果然,今年春节,山姆的绿叶菜只要上线,半小时内就会被会员“抢”完。山姆鲜食采购高级总监宋彬还发现,会员对肉菜需求大增,一车一车地往家里搬,决定必须立刻增加采购量,加大配送频次。
“原来是一天配送三次,现在只要满车就往店里跑,每2-3小时送一次。白天门店若有临时加单,还会不定时送货。”宋彬每天首要的工作,便是追踪前一天的销售、供应和库存情况。
初三到初五期间,团队就跟供应商沟通,为复工做备货计划。“随着各行业复工复产,如今的蔬菜供应量依然是平日的5倍。”宋彬说。
原本山姆有28个蔬菜工厂分布在全国18个城市,覆盖山姆26个门店。这次,山姆临时新增了3个工厂,武汉、湖南和辽宁各1个。令宋彬颇为意外的是,仅在1天之内,周转仓库就改为了加工厂。
“这种速度前所未有,供应商特别配合我们。”宋彬深深地感受到,疫情下合作伙伴支持的重要性。
最令宋彬感动的是,合作伙伴在疫情期间顶着压力开工,工厂不间断工作,蔬菜加工厂的工人有时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每天凌晨三点就开始向分布在20个城市的门店运送蔬菜,高峰期每2-3个小时就补一车货。
“大家都有一个默契:这是应该做的。春节期间留守在门店和工厂的员工,还有司机、配送员等,这些我们的同事和合作伙伴,在一线服务,非常感谢他们付出。”宋彬说。
秦晖也深深地感受到,这个特殊时期信任的意义。“零售业能在这种情况下维持社会运作,也是一种贡献。我们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才能使大家形成合力,担当起我们应有的责任,让会员信任我们,知道民生商品不会有问题,就会减缓疫情带来的焦虑。”
“如果这是一场战疫,我们采购员就是这场战疫的补给员。这是我们该做的,就要做好,做到极致,让大家不要有后顾之忧”,宋彬说。
快递小哥正在配送商品。受访者供图
快递到家
日行上百公里快速配送
熟悉的电话响起,山姆配送员小张立马拿起手机查看。那是一对经常在山姆网购的老夫妻,每周都会在APP上一次性采购所有必需品,一来二去和小张变得很熟。这对老夫妻发现小区实行封闭管理,所有外卖员都无法入内,想问小张能不能想想办法。
小张担心老人没法拿这么大袋东西。所幸他平时都在附近配送,跟小区管理人员逐渐熟络。他协调半天,终于说服小区管理员,帮忙将新鲜肉菜等商品送到老人家门口。“特殊时期,大家都不容易。这点麻烦不算什么。”他说。
疫情影响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当大家长期宅在家里,外卖员和快递员就承担了城市物流的重要一环。在略显冷清的城市里,他们就像“流动的血液”,每天骑行上百公里,让城市的“心脏”持续跳动。
骑手郑昊每天上午8时准时到达广州信息港的站点。工作前测体温、出行戴口罩、送货前消毒双手,这是每天例行的准备。“把防护措施做好,对自己也是对客户负责。”郑昊说。
广州信息港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科韵路,这一带是广州互联网行业最重要的集聚地。随着各行各业陆续复工复产,这里的写字楼也逐渐恢复了人气。由于多地区餐饮暂停堂食服务,“用餐难”成为复工企业及其员工的一大难题,外卖员显得更为重要了。
“这个月订单量少了一些,每天二三十个订单,大多是超市、饭店、菜市场的订单。这些都很重要,帮助大家解决吃饭问题。”刚满30岁的郑昊,每天穿梭在羊城创意产业园、网易大厦等地,感受着青春创业的气息。
如今,郑昊不仅熟悉到达各写字楼最快捷的路线,这份工作也锻炼了他的记忆力:“每个单,只要还没签收,我都记得很清楚。什么颜色的袋子放哪里,放哪个位置”。他还会拍照留存,以便客户问起的时候,可以快速响应。
在大街小巷中穿行,像郑昊这样的骑手,正在为众多百姓的“菜篮子”带来便利,带去更多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