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彩论坛排名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博彩论坛排名 > 要闻动态 > 省内信息联播

惠城出台重点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时间:2022-07-12 09:44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分享到:

马安镇龙塘村大力发展文农旅产业。图为龙塘村神农兰香谷葡萄园,游客体验采摘。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惠城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在鹅城大地徐徐展开。

  如何推动惠城区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7月8日上午,惠城区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在西湖大剧院召开,传达上级有关会议精神,解读《惠城区2022年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今年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惠城区委书记曹洪彬表示,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清“三农”工作的重要意义,立足区情实际、聚焦重点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奋力推动“三农”工作提质增效,为加快建设一流中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年上半年农业总产值稳步增长

  春赏油菜花田,夏食顶级葡萄,拥有近400年历史的马安镇龙塘村文氏宗祠,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还带旺了周边农家乐;凸显独特口感,9块钱一斤的丝苗米,游客争相掏钱购买,汝湖镇源茵生态园打响了致富“金算盘”;上洞村新联小组村民生活遭遇自来水难题,三栋镇1个月内解决问题,村民自发送上锦旗表达感谢……

  既美了“面子”,又美了“里子”。近年来,惠城区委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抓好“三农”工作总抓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亮点纷呈,成果累累:

  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据初步统计,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6.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8%。丝苗米产业园成功入选“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十大科技创新示范园”;完成横沥梅菜、汝湖甜玉米两个“一镇一业”专业镇建设和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申报认定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13家。

  乡村环境明显改善。全区142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其中100个行政村完成“美丽宜居村”创建;三栋镇鹿颈村获评“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翰墨梅香·竹海温泉”示范带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党领导下的“三治”融合体系逐步健全,村级换届工作圆满完成,142个村党组织书记实现“三个一肩挑”。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86.4元,高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水平(27580元),增长率达10.7%。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短板。”曹洪彬说,全区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清“三农”工作的重要意义。必须从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刻认清稳住“三农”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部署要求上来,以扎实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各镇街因地制宜找准乡村振兴突破口

  思路决定出路。曹洪彬说,惠城要立足区情实际,理清“三农”工作的目标思路。

  惠城是农村大区,农村面积有87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以上,这决定了建设一流中心区必然要有一流的乡村振兴作为支撑。同时,立足“市区一体”的优势,惠城区“三农”工作的总目标就是争创一流。

  “惠城区各镇(街)的农村,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发展前景都有各自的特点,要因地制宜找准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曹洪彬说。

  其中,核心区要实现城乡一体,包括桥东、龙丰、江南、江北、河南岸接下来主要就是搞好村庄的人居环境,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城郊接合部要实现城乡互补,包括小金口、三栋、马安、水口等镇(街)可引导培育集生产、销售、农旅、科普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包括汝湖、横沥、芦洲在内的传统农业片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另一方面要发展休闲康养等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后花园”。

  如何聚焦重点任务,扎实推进“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曹洪彬说,重点要在强根、造血、健骨、塑形、铸魂上发力。强根,就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抓好粮食安全这个根本保障;造血,就是持续开展造血式帮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骨,就是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高质量振兴提供强力骨架支撑;塑形,就是进一步推进乡村建设,不断提升农村整体形象;铸魂,就是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现乡村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在坚决扛起粮食生产的政治责任方面,要守住粮食产量底线,确保粮食生产年度任务的完成;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违建占耕问题。

  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要健全监测帮扶机制,防止返贫;要做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各镇要加强对接,推动项目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要提高村民收入水平,聚焦产业和就业两个重点,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增收。

  在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方面,要突出特色亮点,接下来将立足丝苗米、甜玉米、花卉、特色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引导和鼓励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本地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整合品牌资源、提升品牌效应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延伸拓展产业链,加快农产品加工科技园建设步伐,并且促进农业与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要优化农企服务,解决农企实际困难。

  在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方面,要持续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稳步提升公共基础服务水平,让农村群众过上和城市一样的现代品质生活。

  在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方面,要强化农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塑造良好的乡风民风,维护好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例如推动“一村一警”提档升级,深化“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继续完善“法制副主任”制度等。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成效

  “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需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需要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大家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切实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到实处。”曹洪彬说。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前不久,惠城区举行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赛”,推出了“党群连心促乡村振兴”的活动品牌。“大家要用好这些有力抓手,找准党建工作和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努力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行动优势。”曹洪彬说,各镇(街)党(工)委书记是辖区内“三农”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当好“一线施工队长”。要牢牢抓住基层党建重点工作,切实把班子建强、把队伍带好、把基础打牢,确保上级的“三农”工作部署在基层落地见效。要把党建引领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作用凸显出来。

  实现乡村振兴,强化要素保障是基础。接下来,惠城区主要是推动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中,资金方面,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用好用活债券支农资金,加强金融机构与涉农企业的沟通互动,完善推动金融参与、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的长效机制。用地方面,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结合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需求和用地缺口,用好点状供地模式。人才方面,要着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体系,进一步畅通农村引才渠道,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育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要建设好、运营好“惠城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乡村振兴博士工作驿站”等引才纳智平台,发挥驿站挖掘人才、培养人才、联系人才的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新动能。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具有典型的“条块结合”的特征,不只是哪个部门、哪个领域的具体工作,各级各部门都有责任。曹洪彬指出,区委农办要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及时了解上级的政策动向,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对镇(街)和各部门的指导和调度,推动形成多方联动的整体合力;区直各单位要把本单位的涉农任务梳理出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耕好自己的“责任田”,也要协调联动、加强配合,推动工作有效落实;镇(街)要摸清各自乡村振兴的家底,把上级的政策理念、任务要求跟辖区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努力补齐短板弱项;区人大、区政协也要发挥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开展对“三农”工作的检查、指导、调研等工作,为全区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建言献策。接下来,区里也会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督查考核,突出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倒逼各项工作落细落实。

  “形成合力,最重要的是动员农民群众的力量。”曹洪彬说,做“三农”工作,要多想办法争取农民群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配合,充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工作得到更快落实、取得更好成果。

  ■延伸

  惠城2022年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出炉

  今年要完成73项硬任务

  为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惠城区结合自身实际拟定《惠城区2022年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并在惠城区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上进行解读。

  记者获悉,《实施方案》包括八大方面35类推进的重点任务,包括:

  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全力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实施渔港攻坚行动,加大农民种粮收益保障力度,加强重要农产品购销调控保障。

  强化现代化农业基础支撑。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大力推进种源和先进技术攻坚行动,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监测帮扶机制,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

  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实施精勤农民培育,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优化提升村庄规划,深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推动农村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丰富乡村治理新模式。

  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强乡村振兴资金保障,加快落实和规范乡村振兴用地保障机制,开展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行动,强化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

  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加强“三农”领域作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助力乡村振兴。

  此外,惠城还配套制定了《惠城区2022年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共35类73项硬任务,进一步细化突出重点项目指标,做到任务条目化、指标数据化。

  ■特写

  治撂荒的“汝湖故事”——

  唤醒沉睡地 种出致富果

  在汝湖镇村头村青翠的玉米地里,一棵棵玉米长势良好,村民忙着采摘、装车,到处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无人管理的撂荒地呢。

  聚点发力治撂荒,汝湖镇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攻坚克难探索有效路径。截至目前,全镇已复耕1915亩,整治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通过整治撂荒地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

  早在撂荒地整治初期,村头村就积极响应号召,在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干部的努力下,率先整治了约40亩土地。但由于地质差、水利设施不齐全等原因,导致复耕复种的道路并不顺利。

  惠州市住建局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在了解到该情况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调研,不仅给村头村建设了一个抽水泵站,还不断优化灌溉路线,为村头村铺设400余米的排水渠,进一步完善了复耕复种的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5月,村头村迎来了第一批生长在曾经“荒土地”上的早季甜玉米——一棵棵玉米长势良好,颗粒饱满的玉米被叶片包裹着。“作为撂荒地整治试点,我们这片玉米地一共产出了10万余斤甜玉米。”村头村党支部书记孙艳武说。

  更为可喜的是,这批甜玉米是村头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来运营种植的,合作社通过雇用当地的村民对玉米地进行打理,不仅可以解决当地村民就业问题,村民也可以在“家门口”就业。此外,通过整治撂荒地,复耕复种带来的收益也算入村集体收入当中,均分到每一名村民手中,为村民的收益再添上一笔,真正让“沉睡”的土地里长出了“致富果”。

  截至目前,村头村已整治撂荒土地300亩。接下来,该村还将继续扩大甜玉米种植面积,并增加红薯等作物的种植。不仅如此,村头村还通过出租土地给大农户种植淮山等多种方式,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活力,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

  “四个到位”

  确保整治有序有力有效

  “为稳步有序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汝湖镇建立‘一套机制’,以‘四个到位’谋划部署,聚点发力。”汝湖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将撂荒地整治列入全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突出领导、认识、责任、考核“四个到位”,确保有序、有力、有效。

  汝湖镇将撂荒地复耕复种纳入当地乡村振兴总体战略规划,成立镇撂荒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委书记任组长带头干在一线,建立“镇—村—组—新型经营主体—群众”五级联动机制,出台了复耕复种工作实施机制探索等系列方案。

  利用镇、村“三会一课”、村通广播、大喇叭、宣传横幅以及《致村民的一封信》等宣传方式,汝湖镇广泛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积极宣传村民身边的先进典型,深化干部群众树立正确思想认识。

  为做到撂荒地面积底数清、情况明,汝湖镇严格对照“三调”未耕种耕地图斑,全覆盖、地毯式逐户排摸,查清撂荒原因,建立排查台账,还建立了“四四二”工作法推进工作,落实包村领导和驻村团队责任,问题交办面对面,确保责任到人。同时,落实周小结、月考核,动态发布撂荒地整治进展,并将整治落实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统计数据显示,汝湖镇共有撂荒耕地4257亩,其中可复耕耕地2849亩,目前已复耕1915亩。

  多方精准探索

  破解撂荒地整治难题

  撂荒地整治完成了,部分农户却无力耕种,怎么办?耕作效率低、效益差,又该怎么办?在推进撂荒地整治过程中,汝湖镇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综合治理。当前,汝湖镇正在争取全省撂荒地整治改革试验项目。

  为破解低效耕作效益差的问题,汝湖镇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与惠州学院、惠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同时,结合汝湖镇区级人才驿站乡村振兴专家团队及博士驿站专家为撂荒地“把脉”,对撂荒地改善土壤环境、优化农作物生产品种等问题进行研讨;联合科技特派员、组织农技人员对撂荒耕地种植进行技术指导,从栽培管理、品种选择等方面给予技术支撑。

  为破解劳动力缺乏致无人耕种的问题,汝湖镇走“组织牵头、统管联营”的路子,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组织全镇21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撂荒耕地治理,对农村失能家庭无人种地、因病因残无力种地、举家外迁无法种地等原因造成的撂荒地,按照“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思路,由村集体组织统一承包种植或者统一流转给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代耕代种,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推动撂荒地治理与提高农民收入、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的有效结合。同时,探索保价式的联农带农模式,以“龙头企业+农户”的运作模式,为农民的增收奠定良好基础。

  为破解联动滞后出路窄问题,汝湖镇探索“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的工作方法。目前已推动惠州市农业龙头企业——源茵生态园盘整撂荒耕地300亩,委托惠城区悦茂农业合作社进行“保姆式”“菜单式”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让撂荒耕地“醒过来”。如今30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丝苗米水稻,助力打造汝湖丝苗米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