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目标打造百亿级麻竹笋产业 “内外兼修”实现高质量发展
看似不起眼的麻竹笋,却有着“剥衣黄金”之称,产自清远而风靡海外。 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摄
时下正值麻竹笋丰产期。在清远英德,漫山遍野的竹林郁郁葱葱,一棵棵麻竹笋迫不及待地钻出地面,等待农户前来探寻采摘。
看似不起眼的麻竹笋,却有着“剥衣黄金”之称,产自清远而风靡海外。近三年,清远地区出口麻竹笋及其制品1083批次,重量超1.7万吨,货值超6亿元。据企业介绍,日本市场上超五成竹笋来自清远,其中笋干产品市场占比更是达95%以上。
虽走俏海外,但清远麻竹笋产业却仍面临着卖原料、粗加工、品牌弱等问题。麻竹笋“出海热”何以持续?如何改变产业“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状?南方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热销海外
麻竹笋出口保持高增长
“我们判定今年麻竹笋长势不错,产量比去年更多。”最近,松德丰(清远)食品有限公司(下称“松德丰”)副厂长陈宥菘正忙着和产地沟通麻竹笋的采收工作。他对今年的市场预期乐观,前5个月松德丰出口麻竹笋产品约4000万元,已达到去年全年的六成左右。
清远震兴农产品有限公司报关主管何月英也语气振奋地告诉记者,企业的海外订单正从疫情影响中逐渐恢复,今年以来麻竹笋产品的出口销量明显提高。
一直以来,麻竹笋是清远农产品出口中的“尖子生”。中国是世界麻竹笋主要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而清远英德西牛镇又是全国麻竹笋的重要产区,被称为“中国麻竹笋之乡”。
从中国香港特区、中国台湾地区,到日韩和东南亚国家,再到北美市场,都有清远麻竹笋的身影。笋制品作为日式拉面的标配,尤其受到日本消费者的青睐。陈宥菘说,711、全家、罗森等连锁便利店集团,每季度推出新品菜单基本都会用到产自清远的麻竹笋。
不仅市场范围广阔,麻竹笋出海还越来越火。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清远出口麻竹笋及其制品总重超1700吨,货值超16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约17%、44%。
清远麻竹笋走红海外市场,这与其自身的实力是分不开的。麻竹笋富含粗纤维和蛋白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药用价值。而且,西牛镇水热充足、土壤肥沃,产出的麻竹笋具有鲜嫩、爽口、笋味香浓的特点,可谓是自然对这片土地的馈赠。
麻竹笋出海的背后,还有一个绕不开的群体——台商。由于本地生产成本提升,台商不断拓展新的生长空间,便把目光投向了清远。
成立于1992年的松德丰,是最早一批来清远“淘金”的台资企业之一。陈宥菘回忆,彼时清远的麻竹笋几乎都是放养式种植,“有就采,没有就算了”。松德丰根据台湾的种植经验编写了教材,还聘请东京农业大学教授向农户传授麻竹笋的生产种植和栽培管理技术。企业从农户手里收购笋干,简单加工后销往日本。
清远麻竹笋出口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市在海关备案且有实际出口的麻竹笋企业有7家,其中6家为台企,它们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加工工艺,为清远麻竹笋产业发展注入动能。
转型升级
企业加快自动化改造
从笋干到即食笋,从人工包装到自动流水作业……一个个变化背后,是产业升级的巨大飞跃。
松德丰最开始仅进行简单的笋干加工,后来陆续开发了笋罐头、软包装调味笋、白果罐头等深加工食品,目前拥有30多款产品。原始的粗加工模式利润较低,还不时因为品控问题遇到困难。而经过深加工的麻竹笋产品,不但延长了产品销售周期,经济效益也提高多倍。
生产规模快速扩大,自然对整个产线的自动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松德丰对生产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自动包装机正是其中一项亮点成果。
经过筛选的笋片,从传送带上“奔入”自动包装机,经过投料、调味、包装、金属探测、称重等流程,一袋软包装调味笋就诞生了,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值得一提的是,这台设备可兼用于麻竹笋和白果,对300克到2000克内多种不同规格的产品都能进行包装。
“改造后整条产线的人数减少了10人以上,整体效率提升了30%。”陈宥菘说,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还让产品合格率明显增加。
在品质监管方面,松德丰成立了专门的质量管理小组,全面监控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及产品质量。
海关为麻竹笋出海保驾护航。清远海关四级高级主办江大维介绍,海关从企业最初的厂房图纸设计环节就参与其中,在卫生意识提升、管理知识培训、硬件改造等多方面,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帮扶指导,助力企业从源头把好质量关,提高综合管理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在政策利好下,清远企业加速“出海”。今年1月1日起《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下称“RCEP”)正式生效,中国与日本首次实施双边关税减让。山弘(清新)农产有限公司成为全市首个喝上“头啖汤”的企业,该公司财务部主管林志坚认为,RCEP的生效带来了关税减免优惠,清远的笋干制品将以更大的价格优势开拓日本市场。
内外兼修
一根翠竹挑起百亿产业
从粗放转向规范发展的过程中,清远麻竹笋产业仍然面临许多“成长的烦恼”。麻竹笋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以农产品粗加工为主、产品科研力度不够、产业规范管理不完善、自有品牌不足等方面。
例如,松德丰去年创新推出的笋衣产品,出口至日本后还需根据当地饮食习惯进行精加工,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市场终端“两头在外”,导致企业缺乏议价权。国内市场也存在类似情况,英德麻竹笋大多以产品原材料的形式销往广西、四川等地,再由当地大型企业进行精加工,制成各类麻竹笋食品销往全国各地,而英德当地的产品附加值较低。
而且,麻竹笋虽然出口强势,但在本土却相当低调。在一连串的清远农产品名单中,麻竹笋的市场认知度远不如清远鸡、英德红茶、连州菜心等。
如今这些困局有望迎来改变。一系列探索正在清远铺开,不仅要把麻竹笋产业做大做强,还力图改变产业“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状况。
2022年,清远提出打造包括麻竹笋在内的5个百亿产值农业产业,将之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备受关注的英德市麻竹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动工建设,将从种植、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品牌等多方面发力,推进全市麻竹笋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积极信号的释放,让不少从业者感到振奋。广东大西牛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西牛公司”)领事人兼总经理陈肯锐看准机遇,准备在麻竹笋赛道上一展拳脚。
“市场前景这么广阔,我们想借东风把公司和产业一起做大做强。”陈肯锐介绍,大西牛公司以麻竹笋生产加工为主业,近年来积极扩产增效,带动了当地30余户农户增收。
怀揣“把家乡的风味和情怀卖出去”这一理念,大西牛公司正加强产品研发、抢滩直播电商,并有望在近期获批出口资质,实现国内国外市场“两手抓”。“政府支持麻竹笋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我对(麻竹笋)实现百亿产值有信心。”陈肯锐的语气中充满干劲十足的期待。
目前,英德麻竹笋种植面积62万亩,年产量100万吨,从业人员7.29万人,全市麻竹笋产业经济总值约32亿元。麻竹笋产业不仅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也为当地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