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处处春潮涌 乡村产业旺
春已至,农桑起,四月的梅州大地,一派春忙新图景。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当前,梅州的乡村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一片叶子撬动一个产业、小小黄骨鱼游出致富路、振兴路上“鸽”显神通、“赏花经济”带火乡村旅游……小乡村藏着大产业,闯出了大名堂,奏响了乡村振兴“春日交响曲”。
春早忙,年丰收,梅州春耕备耕先人一步,吹响新一年乡村振兴的号角。
眼前一片片铺平的新土,重披绿装,今年55岁的张庆友看着眼前的景色,心里乐开了花。
整治撂荒地,播种希望田,五华县黎洞村党支部和村民想出了“合伙开荒”的主意,采取“合作社+股份制”方式进行荒地复耕,并打造“打工挣薪金、经营赚现金、入股得股金”的“一地生三金”模式,拓宽增收渠道。
“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并‘发行’了股份,大家集资复耕,我当时立马支持,还和村支书说要当第一个参股的。”张庆友第一时间出资1万元认购了10股。
梅州乡村产业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尤其是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农民致富频出新招。
走进梅县区梅南镇九龙村浪荡石窝尾顶,满眼绿意盎然,茶田一垄接着一垄,茶农头戴草帽,手指在茶树上翻飞,一片片新叶落入茶袋,散发出沁人的清香。
茶农罗柏迪正扛着刚刚摘下的茶叶走下山头,准备送往村民家中进行炒制。“今年天公作美、雨水充足,预计总产有2000多斤,产量、品质都有所提升。”罗柏迪说。
这边厢春意浓浓,茶香悠悠;那边厢鱼跃湖面,水美鱼肥。
星罗棋布的水产养殖基地,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大早,养殖户陈伟庆便来到鱼塘捞鱼,随着渔网渐渐被收起,一条条活泼乱跳、色泽金黄的黄骨鱼露出水面。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陈伟庆经营的养殖场已经成为梅州范围内屈指可数的大型黄骨鱼养殖基地,每年可出产100多万条黄骨鱼,年产值可达300多万元。
“接下来,我打算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探索提升鱼的品质,并为有意愿的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对接等服务,携手把品牌做大做强,让致富路越走越宽。”陈伟庆说。
在希望的田野上,发展新行业新业态,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已成为新风尚。
春来花自开,梅州杏花微雨、桃红李白,万物复苏。这时,以生态观光、水果采摘、观赏花卉为主题的乡村游“热”了起来,在梅州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旅游业态。
在灵光寺旅游区,万株樱花活力绽放,一树接着一树、一枝压着一枝,朵朵粉嫩的樱花带着初春的浪漫款款而来,煞是好看。
“灵光寺景区在有千亩茶园的基础上,于4年前引进了1万株红粉佳人樱花,在茶带里面种植,通过这几年的养育,形成了今天这样的景观。”梅州灵光寺旅游区总经理曾振华介绍,每到赏花时节,景区游人如织。
梅州广袤田野上,稻香鱼肥、瓜果飘香,一张张洋溢着喜悦的笑脸、一个个产业火热发展的场景,彰显着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