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清新区田间地头春耕忙“唤醒”撂荒地 打造“致富田”
空中无人机喷出水雾,地下耙田机发出轰鸣声……这是近日清新区龙颈镇龙北村委会新围村的春耕场景。在此之前,这里30亩水田已丢荒了两年,如今水田“活起来”,进入了耙田阶段。
农村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事关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日前召开的清新区推进春季农业生产及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会议提出,要利用春耕备耕有利时机,强化措施落实,切实抓好粮食安全生产,守住粮食安全线。
当前,清新区正立足实际,瞄准农村土地撂荒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撂荒地复耕复种,全力做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向撂荒地要效益,促进撂荒地重现生机。
三级联动▶▷▷
清淤疏浚引来灌溉活水
近日,在清新区三坑镇矮车村的清淤疏浚现场,该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杰飞正现场指挥一台小型挖掘机对南灌圳开展清淤工作。村民手持铁锹,配合机械的工作,共同将渠内的腐枝烂叶、砖瓦碎石等堵塞物逐渐清理干净。
南灌圳全长约2公里,流经3个村小组,是矮车村的主要灌溉渠之一。为了春耕顺利进行,在镇党委的支持下,村委会主动牵头,村小组组织村民共同参与,三级联动开展清淤疏浚行动。朱杰飞说,南灌圳的清淤工作完成后,将惠及900名村民的灌溉用水。
“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清新区着力解决水利设施失修问题,优先将因基础设施落后造成撂荒的因素统筹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当中,全力修缮水利设施,为复耕复种创造良好条件。
一方面疏通水利畅通灌溉水源,一方面强化农资供应稳住价格。
“山塘镇有23家农资店,目前各农资店已售出化肥总量约600吨、库存量约700吨,整体来说,农资储备充足。”山塘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更好地保障春耕生产,该镇对辖内农资销售及储备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
近期,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较快,增加了农资保障难度和农民种植成本。清新区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种子、化肥等重要农资保供作为重点工作,特别是供销社要发挥主体作用,及时做好农资供需调度,确保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提质增效▶▷▷
创新撂荒地治理新模式
春雨滋润万物。在龙颈镇板潭村的复耕复种现场,挺立的秧苗绿意逼人。这片抛荒多年的400多亩耕地在村民齐心协力之下,适逢今春焕生机,一幅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沟相连的良田景象映入眼帘。
据介绍,受城镇化进程加快及人口外出务工影响,该村一定程度上存在缺乏劳动力的现象,一些离家距离较远、缺乏灌溉水源、耕作难度大的地块就逐渐撂荒了,经过核查全村共有撂荒耕地500多亩。
怎样“盘活”这些撂荒耕地,杜绝土地资源浪费,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成了当务之急。
为了推动撂荒耕地有效复耕,板潭村大胆探索村委会代耕的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新模式,村“两委”干部走出了村委会,走到了复耕复种的“第一线”。根据该村目前达成的相关协议,未来3年,将以板潭村委会为生产主体,对有关撂荒耕地进行水稻种植和管理销售。
当前,板潭村已经成功整合撂荒耕地400亩,并有序进行了开垦、翻土、覆膜、育秧等复耕复种工作。“现在不仅要吃得饱,还要让大家吃得好。”板潭村的网格员罗创业说,田里种植的是香粘米,预计亩产可达1000斤/亩。
“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折射出清新区在推动农村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中既要保障粮食种植面积又要提质增效的追求。
如何提质增效?清新区提出,要不断创新撂荒地治理新模式,以加快规范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引进承包大户规模经营等多措并举,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目前,清新多镇正在“试水”。其中,山塘镇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将撂荒地采取村委会统一协调给种粮大户进行复耕复种。如胜利村委会将300多亩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撂荒地联系种植大户统一耕种,目前相关地块已育秧并办田,预计4月初进行水稻种植,将增加早稻种植面积300多亩。
相关新闻
布坑村:
地租实惠
激发农户热情
人勤春来早,上午8时不到,三坑镇布坑村的农户赖玉虾就来到了位于村委会旁的耕地里。迎着晨光,他坐上拖拉机,不一会儿,地里就传来了轰鸣的机器作业声。
该地块过去由于村民外出务工,致使逐渐丢荒变成了撂荒地,地里长满半人高的杂草。布坑村通过走访入户,了解到村里共有撂荒耕地60多亩,连片分布且面积超过20亩的撂荒地有一处,面积约40亩,其余均为零星分布。
针对该情况,布坑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暖心的优惠方案:在村民同意的前提下,对连片分布且面积超过20亩的撂荒地复耕的,可以免交两年地租。
布坑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伍汝平介绍,通过广泛的动员宣传,村民同意将原本丢荒的40多亩水田给赖玉虾免费耕种两年,“我们出台这个方案,主要是希望鼓励村民动起来,积极地把撂荒地复耕。接下来我们会把这个案例在村里推广,一定把村里的撂荒地进行全面复耕。”
“地租可以免整整两年,这让我们的生产积极性成倍提高。”赖玉虾如是说,按照布坑村的平均地价,他每年每亩可以节省近1500元的租金,生产成本得以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