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三月好春光 农耕生产忙
时令催人耕种忙,不误田间一季春。入春以来,新兴县各镇早谋划早安排早行动,掀起了撂荒地复耕复种热潮,为全年农业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走在新兴县簕竹镇田间地头,到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
河头镇
做好田间管理
确保物资储备到位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近日,河头镇举行了“助力乡村振兴·复耕撂荒土地”巾帼志愿服务活动暨河头镇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现场推进会,目的是以巾帼志愿活动为契机,对全镇整治撂荒复耕工作进行再推动再部署。
新兴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伍树全,副县长陈冠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培诗,县妇联主席吴国彦,以及助推撂荒耕地企业、合作社代表、部分乡贤代表等出席了春耕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还有河头镇全体镇村干部和巾帼志愿者服务队。
活动上,副县长陈冠鸿充分肯定了河头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一系列大动作、硬任务,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对河头镇接下来的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压实责任,强化“三大保障”。强化组织保障,高质量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强化作风保障,激励担当作为,为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强化宣传保障。推广复耕撂荒地优秀经验,进一步提升宣传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的实效和水平,形成良好社会氛围。二要勇于攻坚,突破“三大瓶颈”。要破解群众不愿复耕的思想瓶颈,镇村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分类指导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要破解农业设施不到位的瓶颈,按照轻重缓急分步组织实施谋划改造一批农业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要破解工作方法低效的瓶颈,坚持群众自行复耕与主动出击相结合,注重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带动,营造共同推进撂荒耕地复耕的浓厚氛围。三要强化服务,把握“三大关键”。做好技术指导,不断加强田间管理和农业技术的指导服务,为春耕生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持。坚持党建引领,做实志愿服务,发挥群团组织和党员作用,打造更多更好的志愿服务品牌。落实惠民政策,进一步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机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确保春耕备耕物资储备到位。
河头镇委书记黄碧康表示,前期河头镇通过走访摸排和宣传,积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鼓励村民重新耕作。同时探索“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方法,通过助耕、代耕等方式,将800多亩撂荒耕地流转给公司或合作社等一系列措施推动该镇荒地复耕工作上新台阶。希望镇村干部要继续落实思想再加压、行动再迅速、成效再提升的工作要求,齐心协力下好复耕复种一盘棋。
县妇联主席吴国彦现场宣读了复耕倡议书,倡议广大妇女姐妹们充分认识撂荒耕地复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引领带动广大妇女群众大力支持和积极投身到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中去,力争在耕地复耕行动中贡献巾帼力量。
活动中,多家热心企业表达了对河头镇撂荒耕地工作的大力支持,黄碧康代表镇委、镇政府接受了热心企业们的助耕和捐赠,伍树全向给予河头镇春耕复耕工作大力支持的企业授予牌匾。
启动仪式结束后,河头镇全体镇村干部发挥巾帼志愿力量以及党员先锋模范,在蓝坑仔村复耕地上种植了25亩花生,一片片原本撂荒休眠的土地重新焕发出生机。
簕竹镇
探索实施农村耕地
保护预警制度
初春时节,气温回暖,走在新兴县簕竹镇田间地头,到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他们抢抓农时、辛勤耕耘、播种希望,一幅幅催人奋进的春耕备耕画卷在田间地头铺展开来。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关于保护粮食安全的要求,簕竹镇把推行“田长制”整治耕地抛荒弃耕作为“书记项目”来抓,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全面开展整治耕地抛荒弃耕,全力保证粮食安全。而今春,簕竹镇内抛荒耕地的复耕复种无疑为春耕备耕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遏制二次抛荒弃耕现象的出现,今年,簕竹镇整治抛荒弃耕工作再加码,制定出台了《簕竹镇农村耕地保护预警制度》,对耕地实行动态监测,还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新模式,引进众成农机合作社直接与农户、村集体签订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协议,对耕地实行“保姆式”集中托管模式。
部分晚造出现二次抛荒
“轰,轰,轰……”近日,在六联村,一大早,农户们就开始忙着利用农耕机进行翻耙田地、挖沟清渠,趁着晴好天气抓紧时间为接下来的农作物种植做准备。
在六联礼洞村,刚被翻耙平整出来的一大片田地,在春风的吹拂下,洋溢着浓郁的泥土气息。“眼前这一片田地已流转给种植大户,共60.19亩,将用来种植水稻。”簕竹镇农办负责人欧家辉告诉笔者。其实,早在去年7月之前,由于劳动力不足等原因,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抛荒地。在镇党委政府统一部署以及六联村党支部带领下,这片抛荒地被统一流转给种植大户。今年,该田块由种植大户交给新兴县众成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全托管,这种做法既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又实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
早在2020年11月开始,为全面遏制耕地抛荒弃耕发展态势、有效解决耕地抛荒弃耕问题,簕竹镇全力推行“田长制”,构建耕地保护长效管理机制,以整治耕地抛荒弃耕为切入点,探索出“治”“管”结合的“簕竹经验”。经过前阶段的集中整治,簕竹镇鼓励农户复耕和进行土地流转吸引种植大户前来承包耕地,种植水稻、玉米、木薯、马铃薯、番薯等粮食作物。截至2021年底,簕竹镇抛荒弃耕耕地面积1025.7亩,完成复耕994.12亩,复耕率达96.92%。
然而,经过深入调查摸底,簕竹镇发现,2021年全镇耕地春耕复耕情况良好,晚造却出现部分耕地二次抛荒状况。据簕竹镇相关负责人分析,出现二次抛荒状况主要是由于经济效益不高、水利设施堵塞、缺乏劳动力、疏于田间管理等造成的。
创新机制遏制再次抛荒
当前,惊蛰节气已过,气温回暖。春耕作为全年农业生产的第一仗已打响,抓好春耕生产工作,确保夏粮丰收,对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形势至关重要。
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为遏制抛荒弃耕现象再次出现,确保每一块耕地都有人守护,簕竹镇充分发挥“田长制”长效管护职能,制定了《簕竹镇农村耕地保护预警制度》,对耕地实行动态监测,设置黑色、红色、黄色、绿色四种预警信号督促耕地责任人落实整改。经摸底调查,全镇发出黑色预警信号,即出现连片15亩(含)以上抛荒倾向耕地,共7块262.73亩;红色预警信号,即出现15亩以下抛荒倾向耕地,共33块139.46亩;黄色预警信号,即出现水利设施管护不到位、农业污染、田间管理不足、耕地地力下降等情况耕地,共18块102.21亩;按时令完成耕种的绿色信号地块,共638块5819.27亩。
面对土地种植劳动力短缺,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簕竹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新模式,引进众成农机合作社直接与农户、村集体签订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协议,首批签订托管面积184.3亩,实现规模化种植。
连片抛荒耕地可以流转,然而,对零散、无法集中流转的抛荒耕地又如何得以整治到位呢?对此,簕竹镇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与村(社区)签订“连心园”责任书,由党员干部、党员志愿者、网格员和社工组成农耕服务队,把零散的抛荒耕地打造成“连心园”,保证作物种植。同时,种植成果主要用于走访慰问退休老党员、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
目前,该镇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承包农户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动员农户实现土地流转,流转的耕地面积932.66亩,其中包含抛荒弃耕的耕地679亩。
对于连续2年弃耕但限期不复耕又不流转的农户,簕竹镇将执行“硬核”措施,即取消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依法依规由村集体收回承包耕地组织复耕。
此外,为加强对农户的服务管理,簕竹镇制定了激励措施,对复耕种植大户在水利建设等方面进行奖补扶持,为推进抛荒耕地复耕复种提供保障。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簕竹镇申请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7.8万元,种粮大户一次性补贴14万元,投入114多万元修建水利设施和对多年抛荒弃耕的耕地进行清杂。
稔村镇
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复耕面积达1700亩
一直以来,稔村镇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这条底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全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
直面困境 迎难而上
复耕复种开垦成本高,禁止耕地非粮化,劳动力缺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导致经营主体参与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和农户自主复耕意愿不强。
为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撂荒现状,稔村镇多次组织班子成员、驻村领导、顺德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召开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推进会议,立足实际,研讨制定《稔村镇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方案》,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稔村镇鼓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种植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等采取代耕代种、集中流转等形式开展农业生产。通过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整合分散耕地,实行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从而提高和稳定土地的收益。截至目前,复耕面积达1700亩。
党建合力 政企共建
位于稔村镇白土村的广东省兴粮米业有限公司坚持党建引领,成立党支部。镇党委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稔村镇政府、白土村委与兴粮米业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有效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白土村委动员农户流转责任田,共发包570亩土地给兴粮米业进行机械化耕作,种植优质象牙粘米。目前兴粮米业在稔村镇实施机械化作业约1300亩。
同时,稔村镇政府与兴粮米业签订《垦造水田项目后期管护协议》,管护土地达500亩(涉及白土、坝村、稔村居委、页村、睦党)。
发挥优势 推动复耕复种
为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作用,顺德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与稔村镇实时共享外地企业租赁需求信息,积极引进外地种植企业、种植大户参与复耕复种工作。顺德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组织10余批次企业到坝塘等村委会撂荒耕地现场实地察看,目前顺德臻珑公司和坝塘、芦村村委会已签订195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协议。
下一步,稔村镇将继续以培育生产主体、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和改善耕作条件等措施来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取得成效,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