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治理经验 探讨发展机制 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现场会广东江门举行
7月4日,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现场会暨技术培训班在江门开幕。此次会议由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广东省农业厅、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世界银行联合主办。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以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重庆、云南、广东等省份的专家和代表近170人参加开幕式。
广东省农业厅副巡视员陈正辉讲话
世行项目经理曹文道讲话
化肥、农药、牲畜禽粪污、秸秆和地膜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五大“贡献者”。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局部改善,但总体恶化的趋势在加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迫切要求。《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
会议期间,省内外17名专家围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成果、技术等进行主题演讲。高床养殖和保护性耕作是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的两大创新点,会议期间,参会代表考察江门市新会区富美高床养殖示范点和台山保护性耕作试点。
据了解,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是国内首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项目。项目总投资2.13亿美元,主要包括环境友好型种植业示范项目和牲畜废弃物管理示范工程两大内容。目前,环境友好型种植业示范项目在广东省10市28个县开展,牲畜废弃物管理示范工程累计治理规模化养殖场140家,设计存栏量134.98万头。
实施三年来,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项目区农田减施化肥14%以上,减施农药20%以上,农作物产量不降反增,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广东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践中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了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农业面源污染激励机制、南方水稻保护性耕作和高床生态养殖模式、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测评估机制,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