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 撑起敢于放贷的“彰冠特例”
什么是“彰冠特例”?“彰冠特例”能给凉山扶贫什么启示?
存贷差反转
记者行走在彰冠镇的乡村和城镇,这里到处穿梭着满载石榴的车辆,在乡村村庄和林盘,随处可见堆积如山等待运走的石榴,这正是石榴上市的时节。“我家有40亩石榴地,今年可采摘8万斤,收入大概12万元。”陈平军告诉记者,产业壮大全靠信用社贷款。
像陈平军家一样,在凉山州农村信用联社股份有限公司彰冠分社业务所及的彰冠和爱民两个乡镇,利用信贷资金发展石榴产业已经深入村民内心。彰冠分社年度报表显示,2014年12月底,这两个乡镇农民存款余额9742万元,贷款余额2.5亿元。“农民信贷意识和发展意识比较差,所以,凉山其他地方都是存款远大于贷款,像彰冠分社这个地方存贷差反转的确堪称特例。”凉山州金融办主任曹吉奎告诉记者,截至2014年年末,凉山州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投放贷款375.76亿元,存款余额高达1386.67亿元。
在陈平军软磨硬泡下,王继辉答应给陈平军今年贷款8万元。记者注意到,陈平军在农村信用社贷款都没有什么抵押和质押品。“我们这里全凭信用贷款。”王继辉告诉记者,这得益于会理县从2007年起搞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2007年,会理县被列为我省首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县,2014年,又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为全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
信用支持农村产业
会理县多年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带动了当地主打产业——石榴产业高速发展。会理县石榴办统计,2014年,会理石榴种植面积30.3万亩,石榴产量36.7万吨。分别是7年前的2倍、4倍。“彰冠镇2013年被评为州级信用乡镇,当地村民通过信用体系培育,信用意识比较强。”王继辉说,去年,当地的不良贷款占比仅为3%,大多因为农民家里发生天灾人祸,农民有意赖账的一户都没有。“在彰冠我发现一个现象,越是敢于贷款的农户,石榴产业发展得越好,越是不敢贷款的农户,石榴产业就发展得比较差。”王继辉说。王继辉的发现在曹吉奎的口中变成这样的说法:“越是穷的地方,农民越不愿贷款。”因此,曹吉奎认为,凉山信用扶贫应该更加给力。
2009年,凉山州开启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到目前,凉山评定州级信用乡镇23个、州级信用村59个,信用农户74万户。中国人民银行凉山州中心支行行长吴彬表示,今后,该行将加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凉山州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推进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