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村居为新农村建设积累成功经验
刘守英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央对“三农”问题历来高度重视,这些年全国各地许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承认,农村的面貌大有改变,但也不得不说,大部分地方农村仍然较落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总体差强人意。
然而也有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比如珠海。这座城市之所以能获评“中国最宜居城市”“中国最美丽城市”“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荣,就与其在新农村建设上展现出的新成就密不可分。
通过创建幸福村居3年来的努力,珠海村容村貌和农村人居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以及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特色农业发展也使村集体和村民的“腰包”更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成功经验。
循序渐进的三步走战略
值得借鉴
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珠海在2012年作出开展创建幸福村居工作的决定,力争用5年的时间,打造更加富裕、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珠海特色村居。在2014第九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这一决策被评为“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充分体现出珠海创建幸福村居的重要意义和创新价值。
长期以来,农村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脏、乱、穷”。有不少地方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治“穷”上,这并没有错,但如果不同时改变“脏”和“乱”的问题,甚至为了治“穷”容忍“更脏更乱”,那么这样的农村发展实为片面发展,是唯GDP式的发展。现实中有太多的地方就是这么干的,其结果是GDP上去了,但乡村青山绿水没有了,群众的幸福指数下来了。
珠海创建幸福村居同样瞄准了“脏、乱、穷”三大问题,但强调协同有序推进,力求实现“一年环境整治有成效、三年社会治理大变化、五年农业产业上台阶”的三步走战略。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透露出农村治理稳扎稳打的思路,也是科学发展必须秉持的方法论,值得其他地方推崇。
基础设施落后,是传统农村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也是导致农村交通不便、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等环境脏的重要原因。基于这样清醒的认识,珠海市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创建幸福村居的最基本要求,加大农村公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公路、公交、水、电、通讯、有线电视等已通达珠海所有村居。为重点解决垃圾和污水的问题,珠海建立起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市)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模式,如今已基本改变了农村“垃圾围村”的顽固现象,污水处理预计今年底将覆盖全部行政村居,2016年底覆盖至自然村一级。去年珠海市有30个村居被评为省级卫生村,数量历年最多;斗门区南门村更是荣获2014年“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成为广东省唯一获评村。
比较来说,“脏”的问题还容易解决,“乱”和“穷”涉及体制机制问题,则需要对农村治理体系和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换句话说,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这一点尤为难得。
在珠海幸福村居创建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改革创新的力量和底蕴。例如,推动城市公共服务、社会保障、金融服务、警务服务、文化服务往农村延伸,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全民推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全市村居实现“一村(社区)一律师”,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农村基层矛盾;致力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瓶颈,将贷款、担保、信用评定等金融服务前置到村民家门口;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立足特色农业,建立有珠海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等,都是具有创新性的举措。
农村综合改革
部分举措走在全国前列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农村综合改革也是重要方面,尤其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仍需探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如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这些改革举措极富针对性,所要解决的正是一些体制性矛盾。如果抓住这股改革东风,必将为农村发展注入空前的活力。
在幸福村居创建过程中,可以发现珠海农村综合改革与中央的部署高度吻合,不少举措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比如说农村土地确权改革,在坚持保障农民权益和以“确地”为主的前提下,探索确权实现的多种形式,既可以确权确地,又可以确权确股、确权确利。比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比如推广农村集体“三资”交易平台覆盖,要求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全部上平台公开交易。比如探索农村“内置金融”经营模式,以地域土地村民集体所有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前置条件,以成立内置金融合作社的方式,将村民广泛地组织起来,解决农村“内生金融供给无效和基层组织服务能力不足”两大难题。
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释放更大的农村、农业发展活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其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土地制度和权益的变化,这不仅能保证农民分享更多的土地收益,也能通过流转使土地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珠海的改革,也是立足于打破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无论是确权改革还是入市改革,无论是建立“三资”交易平台还是探索农村金融改革,都是为了让土地的价值更大、让农民的获益更多、让农业的发展更快,抓住了改革的重点和关键。
需要指出的是,农村金融向来是“三农”问题瓶颈所在。在这方面,珠海有必要加大探索力度,除了继续探索“内置金融”经营模式,还要积极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以此破解农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为农业产业发展“输血加油”。
幸福村居探索了
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径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而现代化最紧迫的任务是大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我国的国情农情出发,转方式就是要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拼资源和物质投入转到依靠科技支撑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调结构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多寡条件,不断优化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总而言之,还要在改革创新中寻找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珠海市农业发展是如何转方式、调结构的?可以看到,珠海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立足特色农业,借鉴台湾“精致农业”发展经验,以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平沙台湾农民创业园、斗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三大平台为抓手,逐步建立起有珠海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方面,稳步做强传统农业。201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6.49亿元,增长4.2%,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94.8元,增长10.2%,农业发展劲头十足。另一方面,在传统农业的有力支撑下,大力发展涉农二、三产业。金湾三板农业、斗门逸丰生态园、十亿人社区电商、高栏绿手指份额农园等一批现代农业项目纷纷崛起。与此同时,休闲农业方兴未艾,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可以说,珠海市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链雏形初现。
在笔者看来,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是提升农业规模报酬。但在中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条件下,即便城市化率的不断提升让更多农村人口进入第二、三产业,中国农业经营者的生产规模也非常有限。因此,农业服务的规模化才是提升中国农业规模报酬的最好选择。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服务规模化,既能提高服务主体的盈利性,又使农业经营者降低生产成本,形成生产主体与服务主体之间的共赢。珠海的相关探索走对了路,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值得更多地方尝试。
总而言之,珠海的幸福村居工程,对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为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