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彩论坛排名

简体版 | 繁體版 | 无障碍 | 手机端
手机端二维码
| 微信
微信二维码
网站支持IPv6
博彩论坛排名 > 要闻动态 > 农事头条

广东扶贫系列:石山上摸索科学发展脱贫路

时间:2011-11-08 00:00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分享到:

乐昌市沙坪镇兼顾环境与发展,转劣势为优势,但一些偏僻高山地区仍未走出困境 

乐昌市沙坪镇通过修建蓄水设施解决了村民饮水困难。丁玎 郑洽 摄 

贫困户种烟脱贫。丁玎 郑洽 摄 

  “七分石头三分土”、“滴水贵如油”,村民深居在难以透水的石头山上,需爬山挑水度旱——这是去年南方日报记者采访西南大旱贫困山区时的情形。

  令人无法想到的是,类似的恶劣自然条件也出现在广东粤北山区,其中韶关乐昌市沙坪镇是其中的典型。20年前,这个石灰岩贫困山区镇,就因缺水少地多灾,成为全省贫困“四大金刚”之一,也是扶贫工作重点镇。

  20年之后,在历经扶贫两大会战、石漠化治理,特别是近两年扶贫“双到”攻坚之后,这个经济和自然条件上的广东“寒极”能否变暖?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赶赴沙坪镇,体味当地群众生活生产的变化。沙坪镇经过多年探索,以大建蓄水设施克服先天制约、以种植黄烟把山区劣势转化为优势,初步闯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兼顾的科学发展脱贫路。

  但是,由于自然条件艰苦、帮扶成本过高等因素制约,一些偏僻高山地区仍未走出困境。目前,全镇1609户贫困户有644户脱贫,要实现八成脱贫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建设蓄水设施解渴

  沙坪镇的发展历程,其实是不断挑战克服恶劣自然条件的过程,要突破穷困局面,缺水成为绕之不去的首座拦路石

  沙坪镇位于乐昌西南部的石灰岩地区,记者乘车沿盘山公路而上,两旁群山嶙峋、崖峭岩曲,灰白的山体仅有浅薄的野草覆盖,细长的树木稀落地在石头缝隙中生存。

  这在珠三角城市人看来雄奇独特的景象,却是沙坪镇2万多山区居民的生存制约。“下雨水汪汪,雨停水跑光”,沙坪镇镇长彭仁学告诉记者,韶关是广东江河最多的城市,但由于石头山蓄水性差,天然的降水无福享受。不仅如此,由于身处高寒山区,这里还常常遭遇阴雨、霜冻、寒潮、冰雹、风灾、雷暴等自然灾害的袭击,令石头山上仅有的能保水的树木也屡遭厄运。

  “沙坪镇的发展历程,其实是不断挑战克服恶劣自然条件的过程。”镇干部坦言,要突破穷困的局面,缺水成为绕之不去的首座拦路石。

  “以前挑水占了我们劳动时间的一半,村民们要翻山越岭几公里,钻150米山洞才能在小河边挑到水,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也只有每天50斤的用水配额。”谈起用水的艰辛,沙坪村下深井村小组组长雷连古深有感触。

  为了珍惜来之不易的清水,村民们至今仍保留物尽其用的循环用水习惯,“一担水,先洗米,再洗菜,又再洗碗筷,最后给猪吃。”

  令人欣慰的是,缺水的局面在近十年来逐渐好转。村民们将记者带到山腰上的一个蓄水池,细长的管道载着汩汩清流,从沿山体直接将山顶的泉水引入水池。“这里蓄有500多立方米水,如果保持山水不断的话,可以保证村民几个月用水没有问题。”

  彭仁学介绍,1998年沙坪镇缺水的窘况引起了省领导重视。2001年6月起,该镇开展以建蓄水池和改造石花地为重点的“两大会战”,共建成蓄水池4406宗、总容量达45万立方米,全镇近2万人的生活用水及时解决。

  政策东风接踵而至,2008年起的“全国石漠化治理试点”以及次年开展的“扶贫双到”,令蓄水设施建设一直持续下来:八宝山水库引流入库工程、芒洞饮水工程相继通水,沿线群众4012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得到解决,沙坪基本告别了“吃水用水贵如油”的历史。

  种植黄烟嗅到希望

  粤北山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恰好适合黄烟种植,当地因地制宜,找到了从温饱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钥匙

  “沙坪镇属石灰岩溶蚀山地地貌,岩石多,植被少;旱地多,水田少”,雷连古介绍,村民们以往都是看天吃饭,在石头山上缝隙中种植玉米、黄豆等耐寒植物,这些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低下,连温饱都成问题。

  而在如今的沙坪村,黄烟种植令村民们嗅到了致富的希望。座座改造或新建的农村新居或正抓紧装修,或已粉刷一新,记者走在村道之中,浓郁的烟草香味扑鼻而来。

  “沙坪的田地虽然水量与地势先天不足,但这里早晚温差大,种烟品质好。”沙坪镇纪委书记雷光荣说,几年前,镇里开始引导村民们利用仅有的耕地种植黄烟,令烟叶产业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雷连古带记者来到他家旁边的烤烟房,刚刚收采完毕的烟草堆积成山,露出成熟的金黄。“一千多斤的香烟,可以卖两万多元。新修的烤烟房去年也在帮扶单位的支持帮助下建好了,政府还给每家每户配备了种烟技术员,给我们做培训”。雷连古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家中6口人,四个孩子出去打工,夫妻俩在种黄烟,今年人均收入可望达到5000元,终于过上了自力更生的日子。

  雷连古的经历并非孤例,沙坪村目前已成为沙坪镇黄烟种植的专业村,也是沙坪镇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而据镇政府统计,去年全镇种植黄烟6500亩,收购烟叶15000担,农民种烟收入达到了1082万元,带动了600多户家庭脱贫。

  “沙坪已成为乐昌烟叶产量第一镇,两年内,种植面积还将拓展到8000亩。”雷连古说。

  高山困境依旧待解

  如果毁林开耕就会恶性循环,环境越差,越难脱贫,越穷就越毁林,导致环境越来越恶劣,村民生活水平越难提高

  在贫困“四大金刚”中,沙坪是迄今仍保留镇建制的独苗,其余三地已在多次移民中式微为村。而沙坪镇最近的一批大规模移民,还要追溯到1993到1996年时,6800人从沙坪搬出。

  在有限的资源下,镇的人口体量更大,脱贫压力自然更重。“尽管近年与自己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跟珠三角发达地区甚至是周边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在拉大。”彭仁学口中的“差距拉大”,在沙坪一些高山贫困村落尤为明显。

  由沙坪镇发展较快的沙坪村盘山而上半个小时,茶园村上禾斜村小组就坐落在海拔860多米的岩石山群中,两排破旧的泥砖房民居分布在山腰上。“我们也种植黄烟,但由于地势过高,气温太低,产量要比山腰下的村落少很多”。78岁的陈炳清坦言,种黄烟后,每分地200多元的收入比原来种稻谷多了1倍,仍不能使他脱离贫困。

  偏僻的位置也令上禾斜村小组的脱贫成本剧增,村中基础设施仍然处于简陋状态,黝暗潮湿的泥砖房、狭窄颠簸的砂石路,与沙坪村的新居和硬底化村道形成鲜明对比。一些村民反映,虽然建设了引水进村工程,但由于部分管道失修,每年枯水期仍会有一段缺水的时候,需要下山挑水。

  沙坪镇干部坦言,整个茶园村就有6个类似情况的村小组,有271户贫困户,60%都住在泥砖房内。雷光荣说,“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我们也想过转移搬迁,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负荷,增加人均耕地。事实上茶园村一些自然村也符合省里“两不具备”整村搬迁的条件。“但是异地搬迁之后安置在哪,土地在哪里寻找?搬迁成本如何承担?”这又是一个个沉重的问号。

  一方面未能腾出资源容量,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落后,石漠化隐忧也可能产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甚至两者恶性循环的可能。

  以往,石灰山上仅有的树木也是村民收入的来源。“但2008年的冰灾把山上的树全部压断了。”雷光荣指着远处的山岭痛心疾首地说,“前些年种的松树全都死光了。近几年,为了治理石漠化,封山育林,山林复绿;这些树成材都要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可惜一场冰灾,20年努力几乎化为乌有。”

  2007年,乐昌市作为广东唯一代表,入选全国100个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试点,而位居“四大金刚”之一的沙坪镇,更是石漠化治理的重点。沙坪已禁止村民砍伐树林,并见缝插针补种树木。但由于耕地太少而且产量低,在采访期间,依然有茶园村民向镇干部提议毁林开耕。

  雷光荣认为,如果开耕,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环境越差,越难脱贫,越穷就越毁林,导致环境越来越恶劣,村民生活水平越难提高。“但如果不开耕,燃眉之急又如何解决?”

  ■人物速写

  沙坪镇长彭仁学:

  扎根贫困村

  廿载不后悔

  彭仁学不到40岁,从中专毕业分配到沙坪镇工作至今,已近20年。

  “除了借调到乐昌市负责文秘工作两年外,我没有离开过沙坪,村民就像是我的家人一样。”彭仁学老家在乐昌坪石镇,各方面条件比沙坪优越。但彭仁学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在这里工作更充实,有机会尽我能力改变群众穷困的境况。”

  从干部对口帮扶,到两大会战,再到石漠化治理,扶贫“双到”,亲历政府各大扶持政策转变的彭仁学认为,沙坪十多年来的脱贫路,其实就是不断克服自然制约,兼顾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过程。2009年以来的扶贫“双到”攻坚,更有针对性,更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多个单位对口帮扶,力度更大。

  例如,帮扶单位联系烟草公司与农户对接,又对口补助农户建烤烟箱,建设黄烟示范基地,直接解决村民劳动产品的出路问题。

  彭仁学常常下村逐户了解情况,为帮扶单位提出针对性的帮扶建议。记者在沙坪镇采访期间发现,帅气年轻的彭镇长人气颇旺,每到一处,当地村民都乐呵呵地簇拥上来与他交谈。

  “如果我自己都不作出表率,‘四大金刚’镇的贫困户可能越来越没人关注了。”令彭仁学有如此感慨的是,近几年有不少外省学生报考沙坪镇公务员,但都是坚持不到一周就离开了。他们来之前以为广东都是富裕的地方,没想到这里这么穷。

  彭仁学认为,目前扶贫双到惠及全省3409条贫困村,但“四大金刚”依然是全省脱贫的难点,应该引起特别的重视。

  “四大金刚的帽子现在还没有摘掉,如果仅靠沙坪镇薄弱的财政收入,只能维持正常运转,没有财力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农村经济。”彭仁学呼吁,上级应出台针对“四大金刚”的倾斜帮扶政策,改变一些脱贫项目起步无力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