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悦新解读名镇名村建设 名村应代表农村发展方向
广东为何要在近期出台《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的意见》?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与之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何区别和联系?名镇名村的“名”主要体现在哪里?目前全省各地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开展情况如何?针对这些大家关注的问题,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厅厅长谢悦新近日接受了南方日报的专访。
“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是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的重要部署,也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内容。”对于《意见》出台的背景,谢悦新介绍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的经济发展长期领跑全国,但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一直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自2006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也为现在的名镇名村建设打下了基础。
“名镇名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提升。”谢悦新说,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是名村、示范村建设的前提,示范村是名村的基础,名村是示范村的提升。示范村建设应在村容村貌整治方面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名村要在示范村基础上,深入发掘村庄的人文历史、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发展“一村一品”、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促进农民增收,从而带动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名镇名村的“名”应该体现在哪里?对此,谢悦新解释说,所谓的名村,应该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代表新农村建设水平和农村发展方向,代表我省农村建设成果和形象。
“名镇名村建设,要善于挖掘和整合各地独特的资源。”谢悦新说,比如,拥有比较富集的古迹名人、民俗风情、古村落、老街区等资源的镇村,要进一步增强人文特色和文化内涵。拥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可以发展红色旅游。拥有独特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的镇村,要进一步增强自然休闲特色。产业基础良好、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的镇村,则要突出培育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据谢悦新介绍,目前,我省各地对于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热情较高,在《意见》出台之前就已经有一些地区先行先试地开展了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截至5月底,广州、佛山、珠海、惠州、东莞、江门、梅州、河源、清远、云浮10市已启动名镇名村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
据了解,广州市计划打造6个名镇8条名村,总投入约75亿元,目前已落实资金53亿元。东莞市也建立创建名村工作财政保障机制,对市级名村,由市、镇、村三级按4:4:2的比例分担,目前,市财政已安排约1亿元用于今年的创建工作。惠州、韶关、河源、清远、阳江、湛江、潮州、云浮等市也拟安排名镇名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并积极发动企业、社会团体、乡贤投资捐资。
“目前部分镇村的名镇名村建设已经初见成效。”谢悦新说,增城市派潭镇28个名镇名村建设项目已启动;新兴县着力打造六祖名镇和龙山塘名村已初见成效;惠州惠城区鹿颈村“岭南新民居示范点工程”已初见端倪;东源县“南园古村”已初现名村风貌;英德市村企共建树山村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