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谢悦新厅长出席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并作主题报告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起步之年,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2011年的“三农”工作提出“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的总体要求。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作出“发展生产保供给,提高效益增收入,提升能力促转变,防范风险保安全,改革创新增活力”的总体部署。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结合实际,2011年广东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建设现代农业强省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紧紧围绕“强基础、保供给、保安全、促增收、促转型、促协调”的总体思路, 突出抓好六方面的重点工作,确保“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好步开好局,为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建设幸福广东提供有力支撑。
(一)强基础。重点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物质装备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一要加快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财政、国土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开展农田整治和综合开发,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和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排灌渠系,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节水节肥等技术的普及推广,全面提高耕地产出能力。二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贯彻落实全省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围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农业装备建设,在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加快发展具有广东特色的设施农业和园艺产业、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扶持建设30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和50家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抓好南方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大力研发推广新型农业技术装备。加强质量监督、技术服务、维修网络等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水平。三要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点健全农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种子种苗、机耕、排灌、植保、收割、运输等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扶持建设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建设农资连锁经营网点,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水平。
(二)保供给。重点抓好农业重点产区和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菜篮子”工程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践行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重要使命。强化粮食工作考评责任制,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力度扶持40个产粮大县建设,广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依靠良种良法促进粮食增产。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扶持蔬菜、畜禽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扩大城市郊区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加快园艺标准园创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冬种生产,规划建设粤西北运菜基地,力争建成全国“菜篮子”生产基地。大力扶持300家省重点生猪养殖场和81个全国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以“零排放”为目标推广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加强农产品生产和市场流通信息预警,抓好产销衔接,搞活农产品流通,全力保障市场供给。
(三)保安全。重点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防灾抗灾和农业应急管理等工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提供安全保障。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防控,进一步完善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防治和检疫监督系统,落实防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确保不暴发流行重大动植物疫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强化对农产品生产源头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加大监督抽查和例行监测力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农产品标识管理、市场准入、质量溯源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兽药GSP等制度。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新建一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业名牌产品,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做好重大灾害监测预警,推广防灾减灾技术,加强救灾复产的组织指导,努力减少农业灾害损失。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努力避免或减少发生农机安全事故,确保农机生产安全。加强农业应急管理,健全应急机制,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农业应急处置能力和效率。加强农业生产和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发布工作,及时主动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舆论,科学引导消费,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完成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目标,提升农业行政执法水平,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四)促增收。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核心目标,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一要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发展特色优势效益农业,促进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不断增长;落实好各项农业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加大财政投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加大力度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积极开展农民就业和创业服务,促进农民工资性和其它经营性收入较快增长;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新路子,引导和鼓励农民利用资本市场投资增值,增加农民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二要全力推进扶贫“双到”工作。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双到”工作再创佳绩。坚持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业”,促进贫困农户稳定脱贫。重点推进实施“四个一百”工程:建设100个主导产业示范园(村),建设100个互助资金试点村,扶持100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开展100万贫困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加快推进全省农村54.15万低收入困难户的住房改造,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着力开展高寒山区及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特困村的6万户移民搬迁工作,争取每年搬迁500条村1万户,帮助贫困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要把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名镇名村建设结合起来,对贫困村实施“幸福安居工程”,建设“幸福安居示范村”。加大力度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推进解决贫困村安全饮水、道路硬底化、贫困户子女上学、合作医疗、低保救济等问题。以“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为重要平台,广泛动员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为贫困地区群众幸福生活添砖加瓦。积极推动出台、组织实施《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贫工作制度,促进扶贫开发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五)促转型。重点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载体创新和农业交流合作机制创新,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转型升级,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提供不懈动力。一要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前沿科技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建立农业科技重点实验室,打造农业科技公共创新平台。落实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配套和推广应用,推进产学研结合,扶持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加快实施超级杂交稻高产示范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推进良种示范区和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县建设。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完善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二要突出发展载体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因地制宜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农业强县创建工程。推进现代农业100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突出抓好江门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扶持建设若干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科技、示范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大力度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壮大农业经营主体。落实和完善龙头企业发展扶持政策,探索税收、金融扶持新机制,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集群,打造一批大型农业企业集团。落实好省人大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建议,做大做强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和支持合作社之间的产业联合和要素联合,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产销对接,增强合作社带动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经营的能力。三要突出农业交流合作创新。认真总结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等展会活动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形式,提高水平,促进广东农业与国内外农业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开展交流合作。以广东种业博览会为平台,推动广东种业加快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保障种业安全。落实粤台、粤港农业交流合作协议,提高粤台、粤港农业合作水平。积极引导和支持农业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企业到省外、境外兴办基地。加强招商引资,吸引资金雄厚、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落户广东。抓好广东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的农业合作协议(备忘录)的落实,推动农业交流合作上新台阶。
(六)促协调。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创造良好环境条件。加强政策调研,做好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各级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落实对产粮大县的财政奖励政策,争取对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大县实行财政奖励。加强土地流转市场和服务体系建设,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建立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体系。全面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规范化管理和公司化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全面铺开水稻政策性保险。推进实施珠三角城乡发展一体化指导意见,推动珠三角地区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省各地要结合经济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因地制宜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和村容村貌。省委、省政府将加大支持力度,安排资金用于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发展,同时决定,每年安排1.5亿元、5年共7.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打造一批名镇名村,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根据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关于“促进转型、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的精神,2011年我们将围绕以上工作思路,在全面抓好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推进民生建设,重点办好“五件大事”:一是“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二是现代农业强省建设;三是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四是农村危房改造和高寒山区居民搬迁;五是名镇名村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围绕以上六个方面和“五件大事”,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研究,科学谋划,制定方案,提出本地的工作思路和措施。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明确目标责任,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推动重点工作的落实,确保实现全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