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现场会 扶贫新模式成效初显
———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实践一年的观察与思考
今天,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在韶关召开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现场会,总结去年以来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进展情况,部署和推动下一阶段工作。
自去年6月2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正式提出并实施这一扶贫新模式至今已近一年,这一年的实践成效到底如何?给人以何种启示?
新气势:百万“扶贫大军”展开反贫困“大决战”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好形势,取得初步成效。”这是省扶贫办给出的初步评价。
好形势,当然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形成了全社会高度关注、直接参与反贫困攻坚战的强大声势:初步统计,到目前止,全省3409个贫困村,已有3263个帮扶单位派驻帮扶工作组到定点帮扶村开展工作,占95.7%,驻村干部达8533人。每个帮扶单位少则数十人、多则成千上万人,粗略估算,3000多个单位涉及人员数以百万计。一边是300余万的贫困人口,一边则是以近万“扶贫一线精兵”为先锋、数以百万的“扶贫大军”作后盾,广东扶贫史上一场空前的“大决战”打响了。这个战场何等壮观!
初见成效,当前主要体现在部分先行先试的典型单位所取得的战果上。
比如,去年,省委统战部通过发动仁人善翁,筹措到1000多万元资金用于被帮扶的贫困村;省政府办公厅多方筹措资金445万元,向帮扶村投入近300万元,显著地改善了全村的发展面貌。
新气象:扶贫者各出奇招,被扶者成反贫困“主人”
“双到”扶贫新模式一年来的初步实践,还使广东的扶贫大业出现了若干令人关注的新气象:
新气象之一,扶贫者与被扶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基本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实现“数字化管理”。
在以往由政府相对单一主导的扶贫模式之下,扶贫者与被扶者之间、扶贫的实施者与监管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贫困户认定存在一定的难度,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相对模糊。“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则很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近万名驻村干部,加上其背后数十万的“一对一”帮扶者,上山下乡,访贫问苦,按照统一要求,逐户登记造册,将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录入电脑,做到户有卡、村有册,建立动态档案,实行电脑管理。
经过这一轮“大普查”,广东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专家指出,有了建档立卡的基础工作,广东反贫困的“靶向疗法”才有了准确定位的指针。
新气象之二,3000多个帮扶单位动用其强大的社会资源进行反贫困的广泛发动,形成了社会各方力量全面参与反贫困行动的全新局面。
省民宗委动员宗教界在全省开展“百寺扶千户”帮扶活动;河源市开展“一企帮一村、一店帮一户”活动,已有300多家企业、3680户个体工商户报名登记参与扶贫“双到”工作;佛山市动员农业龙头企业到帮扶地办花卉、蔬菜等基地,发动社会各界筹集帮扶专项资金。同时,各帮扶单位在措施上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项目扶贫、智力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救济扶贫、助学扶贫、思想扶贫,各出奇招,各显奇效。
新气象之三,贫困户积极性空前高涨,真正成为反贫困事业的“主人”。河源市紫金县窝镇琴口村,在得知中山大学进村帮扶后,斗志高昂,经过自行调研,向中大提出种植红肉蜜柚的建议。中大组织专家鉴定之后,证实琴口村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红肉蜜柚,且该品种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基础上,技术专家、营销专家进行精心培训和服务,很快全村98%的贫困户加入种植红肉蜜柚。待这批种下去的红肉蜜柚三年后进入丰产期时,贫困户脱贫致富在望。
新思考:扶贫模式转型是必然选择社会参与更广泛更深入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广东扶贫新模式,虽然仅实践了一年时间,但由于其准确地把握了广东反贫困的重心由贫困县到贫困村乃至贫困户的阶段性变化,推动扶贫由“政府强主导,社会弱参与”向“政府强主导,社会广泛深入参与”的新方式转变,从而使广东扶贫事业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新气势、新气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扶贫新模式必将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以前,由于贫困人口高度集中在少数农村地区,区域性贫困问题极为突出,在那一阶段,全国和广东反贫困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直接对象不是贫困人口,而是贫困地区(贫困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由于政府集中资源的强大能力能更有效地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另一方面,也因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而无法培育多元化的扶贫主体,“政府强主导,社会弱参与”的扶贫模式成为不二的选择。据统计,2000年-2007年间,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的财政和信贷扶贫资金合计1364.74亿元,占各类扶贫资金的72%。在这一扶贫模式中,政府的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资金来源上,还体现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资金、项目等扶贫资源的决策权、使用权以及控制权上。
但在启动扶贫战略20多年后的今天,全国特别是广东反贫困的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相对贫困人口的分布则由集中转向相对分散,贫困原因与反贫困需求趋向多样性。这样,扶贫主要对象应该由贫困县向贫困村乃至贫困户转型。而扶贫到村到户,呼唤着社会力量更广泛、更深入的参与,“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广东扶贫新模式由此应运而生。
而广东“双到”扶贫模式一年来的初步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在政府主导和统筹下、社会力量广泛深入参与的扶贫新路,不但大大弥补了单纯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它有效地解决了单纯政府主导扶贫模式信息不对称、基本情况不够准确,决策流程慢、对贫困户的需求响应速度不快,贫困户作为反贫困主体意识不强等难题,从而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